作为年度大剧成都配资网,可能不少观众都没有关注到在结束的时候提到主角李善德逃到岭南度过余生,从而一家人躲过安史之乱而得安生。
这可以说是非常戏剧化的一幕,也是一种“善有善报”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大象也不觉得李善德在剧里算“善”,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我们把目光放到“安史之乱”上。
说安史之乱就必须先说“圣人”——唐玄宗,从杨贵妃的荔枝我们可以多少觉得唐玄宗有点无能,其实他在能被称为“圣人”说明他还是有能力的。唐玄宗在还是王子的时候发动“唐隆政变”,让大唐回到李姓手上。在位前期,更是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当然,他宽松的民族政策为后面的边境叛乱和脱离埋下伏笔,在位后期,也就是《长安的荔枝》的时期,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展开剩余77%安史之乱的可怕之处不只是让唐朝走向衰弱,整个社会陷入水深火热,长安从此不再能吃到荔枝之余,也不再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城市,更严重的是以华北-东北为代表的中原之外地区都处于“化外”,比如“燕云十六州”直到一千年后的明朝才实现回溯“中原正统”,这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但是要审视这场历史动乱非常难,首先就是唐朝其实离我们想的要远,史料基本依赖《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其中《旧唐书》编撰简单,还差点失传,《资治通鉴》基本以《新唐书》为宗,而《新唐书》在历史上又被诟病不遵循史实,失真的内容太多。唐史就难以称为历史研究的显学,加上涉及民族团结和纷争,安史之乱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敏感性,这个课题始终存在一定的空白。
所以今天要聊的这本《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就显得非常难得。
书中详细讲述了安史之乱的叛乱缘起、唐燕双方的作战计划和早期战事,继而系统分梳了唐燕两政权反复争夺关中和唐军收复洛阳的战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财政重组。最后将叙述重点聚焦于安史之乱后期的军事、政治活动。
本书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介绍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重新将历史记忆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书写的前台。本书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世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安史之乱中各方宣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由于比起历史的本来面目更符合大众趣味,于是就如此流传下来,逐渐深入人心。所以书的标题就有了“宣传与神话”,希望从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摈弃当时廉价的政治宣传,尽最大可能还原在安史之乱中,唐政府和叛军所建立的燕政权的军政状况,以及每个看似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决策背后的考量。
在大象看来,这本书最独到的地方是详细分析财政、后勤细节来重新解读一些关键性决策,中国古人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哪怕在今天财政和后勤都是军队的决定性指标。安史之乱中河南沦陷、江淮漕运线被切断后,唐军就陷入被动,需要围绕着交通线展开多场战役。
同时这种拉锯式“持久战”的消耗也是唐燕双方都消耗不起的,在长安沦陷于燕军之手长达15个月之后,无论是唐军还是燕军的主帅,都迫切想要在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和对手一决高下。
这些研究数据得益于安史之乱前后财政、后勤、兵制等相关数据几乎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有战争中资料最充裕的,《通典》《太白阴经》《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史料对这一时期的财政细节和军事后勤体系有着相当完备的记录,通过详细算账的方式,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一些战略决策背后的财政、后勤因素进行更现代化的还原,进而得到有别于《通鉴》论调的新解读,同时还原了更真实的战争情况。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在近年的书中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巨著,上手就能感知的分量,内容非常丰富,在后记里还提到作者不得不舍弃掉部分内容。在安史之乱前后十年的时间跨度,涉及的历史人物之多,事件之多,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读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作者能在书末做一个简单的大事年表方便读者速览就更好了。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能把安史之乱的问题单纯地归咎于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和史思明,更层次是政治与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而这场内乱的结束也不单纯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成功,安史的内部崩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一千多年,现代的西安已经可以吃上新鲜美味的荔枝,西安现在虽然不及唐长安辉煌,可也是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可是通过解读这场动乱,政治——经济——民生依然值得去关注,读史可以鉴今。
最后还是那句话成都配资网,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发布于:广东省天牛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